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《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完结+番外最新免费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74章168

第74章168

MM豆 2023-01-07

  “圣人言,君子如水,随圆就方,大哥特地选的水纹色。”少津言道,“大哥还说,江南之地,水纹色青袍老少皆宜,夫子不妨先试试。”

  又道:“学生上回陪夫子去芒山观里,吴老道不也穿了一身青袍吗?”

  少津把衣袍递给老阿笃,老阿笃也跟着说:“淮少爷选的料子真好。”

  “果真?”段夫子面上虽拒,心里却是欢喜,言道,“那就先试一试罢……”

  这一试,竟没有再换下来,直接穿到了书堂里。

  青袍映白发,段夫子虽已年轻不再,但再穿回书生时的青袍,仿若又寻回了几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不言败。

  还特地让老阿笃替他换上了黑缎靴。

  青袍总是要配靴的。

  少津与言成看见与往日大有不同的段夫子,相视一眼,心间欢喜。少津心想,他们几个当中,还是大哥最懂夫子的心思,不管是送画、送轮椅,还是送一身春日青袍,大哥都是费了一番心思的。

  照旧,少津和言成先将近日所作的文章交给夫子点评。夫子读文章期间,他们俩则品读裴少淮寄回来的文卷、文章,言归年岁尚小,仍以研读四书五经为主。

  春日暖阳斜入书堂当中,师生几个神色认真,沉浸其中,屋檐瓦上的鸟雀都识趣安静了下来。

  段夫子将少津、言成的文章放下,纸张微响,少津、言成抬头。

  夫子言道:“少津文笔收敛了许多,再不似以往那般锋芒外露,略有偏执,见解也愈发成熟。判词有理有据,以理服人,属上乘。若说不足之处……”

  夫子顿了顿,凝眉道:“旁人作文章,最怕肚里墨水不足,不能旁征博引。而少津你博览群书,又善记忆,最是不怕引经据典……只是过犹不及,你所作的文章引古过多,读起来不免生涩,又容易叫人觉得是寻章摘句,反倒弱化了你的见解。写文章最重要的还是论述见解,一字一句皆是为见解铺路,后面的时日可由此入手,缓缓改进。”

  少津听得认真。年少时他以背书快而胜人一筹,随着年岁增长,他愈发觉得自己需要跳出“背书”这个圈子,夫子今日的点评真真说到了他的心坎上。

  少津应道:“谢夫子指点。文章收敛,许是因为家中团聚,学生心境亦随之变化了不少。至于寻章摘句一事,学生牢牢记下了,往后一定注意修正。”

  论到言成的文章,夫子说道:“言成的文章,见解和意境还是小了一些,或是头几股开笔宏大,接下来后劲不足,越写越小,等到束股的时候,与破题、起股相比,恍若两文矣。”

  夫子指点言成道:“这段时日,可少去府学,你祖父、父亲或是二叔在家中时,多去交谈,了解朝中时事,听得多、见的多了,见解自然也就跟着开阔了。”

  言成应道:“谢夫子,学生遵夫子之命。”

  随后,师生几人讨论裴少淮的文章,言成赞叹道:“少淮的文章更上一层了,说不出哪里变了,只觉得文章浑然一体,与《会试文选》里的文章相比,不逞多让。”

  少津也道:“大哥有奇思,又有奇遇,此番游学

  之后,笔力愈见不凡,想必来年的春闱,可争一争杏榜之首矣。”

  段夫子捋捋胡须,笑着应道:“少淮此番南下,确实长进明显。此事既得益于他遇见高人指点,也得益于他心智聪慧,可以悟得高人深意。”

  有了少淮当例子,夫子又对少津、言成说道:“明年秋闱以后,你们两个也要到江南之地去走一走、学一学,见多识广总是好的。”

  “是,夫子。”

  再过一年,裴府、徐府就要忙起来了——言归要参加童试,少津、言成要参加秋闱,少淮则要参加春闱。

  ……

  夫子回房以后,少津与言成闲聊。

  聊起家事,言成有些郁郁,少津问何事,言成未言,一旁的小言归便替他说了。

  言归道:“津小舅,大哥是在为亲事郁闷呢,祖母、大伯母这段时日在张罗着给大哥说门亲事。”

  少津、少淮十六岁多,言成已满十七,确到了说亲的时候。徐瞻这个年纪的时候,已经和莲姐儿定亲了。

  少津一乐,言道:“这不是好事吗?大外甥怎么反倒郁闷了?”

  “少津,请你有些当小舅的样。”言成应道,“我如今是‘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’,既然日日与书卷相亲了,哪里还有时日同别个人相亲?”

  “此相亲非彼相亲也。”

  言成转而问少津:“你呢?你和少淮年岁也不小了,家中是不是也要替你们打算了?”

  本是随口一问,谁料少津听后脸颊红似朝霞,把大哥拉出来挡话,应道:“大哥排在前面,他都还没信呢,我还不急……不急……”

  言成心细,看着少津的红脸颊,追问道:“你不急,你红什么脸?怕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。”

  见少津支支吾吾,言成更加确认了,说道:“你不对劲,你有事瞒着,快说快说。”这下子,把方才的郁闷忘得一干二净,反倒关心起小舅的亲事来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太仓州内一片繁忙,农妇们忙着照料田中绿秧,期盼和去岁一样有个大收成。堤坝、沟渠已修好,再不怕夏汛水淹了。

  男人们着奔忙于家和码头之间,或参加民壮巡守新码头,或继续修建完善码头配套的房屋、砖道。

  他们要赶在夏日前完成。

  夏日海风北上,出海的商船会顺风返回大庆国,太仓州的百姓期待着迎接第一批选择停靠新码头的商船。

  这日,裴少淮随父亲来到旧船厂,参加“树龙骨”仪式,这意味着太仓船厂开始建造第一艘船。

  再临旧船厂,已非昔日之景。

  各类木材顺着扬子江而下,从湖湘之地运来,置放在平地上晾干待用,一排排一根根,颇为壮观。

  两百余米长的船坞已经修建恢复,两旁搭起高台、木架,巨大的空间足以供数百人同时动工。船只将在船坞中一点点搭建而成,再由此入水,开始它的使命。

  看船坞的规模,日后最大可建造千料的大船。

  吴监生负责搭建船厂,汇报道:“禀知州大人,时日有限,眼下船厂只修复了一个船坞,其他废弃的船坞,日后再慢慢清理。”

  “可。”裴秉元应道。

  再看列队于船坞前的工匠们,有大木匠、细木匠、捻缝匠、铆钉匠、油漆匠、艌匠……等等,有老有少,皆一一被州衙从各乡各镇召集了回来。重返故地,重操旧事,工匠们神采奕奕,他们见过了知州大人的本事,皆信服,期待把太仓船的本事传承下去。

  裴少淮来到树龙骨仪式场地前。

  他居于高处,向下望去,只见船坞中已搭建好一条数十米长的船只骨架。粗实的油松木弯曲成型,两头上翘底下成弧状,构成了船只的主干,宛如脊柱。

  主干两侧安插一排排枝干,合起来好似海中大鱼的骨架,故称其为“龙骨”。

  龙骨被牢牢固定在船坞中间,纹丝不动,最前头绑着一块棕片,尾部则扎了红布,鲜艳夺目,寓意头棕尾红,如龙畅游,会有好运发生。

  即将建造的这艘船只不算大,裴少淮估摸只有二三百料,可容五六十人。万事开头难,建造好第一艘船,往后就会越来越顺畅了。

  作者有话要说:

  [1]造船参考自《濒危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析—以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例_曾晓萍》和《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历史影响_陈伟》,后面的章节也是参考自这两篇文章,不再标注。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